2014-07
新闻来源: 中国交通报 浏览次数:时间:2014-07-18
中国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更多的是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对全球日渐紧张的自然资源进行再分配的问题。
但如何“走出去”?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却是一个表面上见仁见智,但实际上殊途同归的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从根本上讲是中国人“走出去”。中国人“走出去”,不可避免地将会输出文化,将习俗、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全带出去。
中华文化,讲求温良恭俭让。其核心在于“仁”,单纯的理解,则是“戒急从忍”。带着这个文化出门的中国人,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其优在于,不与人争,少与人争。无论遇到的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利于利益的事,还是伤害利益的事,中国人一概从内部出发,自省精神很强。这种方式的外在表现,是少有攻击性,给企业“走出去”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战略环境和生存环境。
其劣也在于,不与人争,少与人争。无论遇到损害利益的事,还是污蔑文化和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不争,这就失去了处理问题的先机,失去了主动的舆论环境。所以,在一些事情上,往往是占理的变成了没理,没理的变成了输理。最后,变成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是不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企业目前普遍“走出去”的目的国,诸如非洲、拉美等地,这些国家在过往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多少都接受过西方自由、民主文化的熏陶,讲求公正、法理,对抗精神相对较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吃亏就在所难免。
就我个人所在企业“走出去”多年的经验来看,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起码要解决三个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人员素质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定位不应该是简单的挣钱。全球化市场下的中国,输出世界的应该是中国的精英,只有深谙行业技能、各方面优秀的中国人才能将中华文化最精深的部分带到世界各地,也才能赢得各国人民的尊重,才能扎下根。
其次是要尊重“走出去”所在国的文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为中国企业的发展,也是为当地经济建设作贡献,不能比人差的时候垂头丧气,比人强的时候骄傲神气,要始终秉承一颗“服务”的心,和所在国、所在国的人民搞好关系。
再次是要善用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以柔克刚,这是精髓。但绝大部分时候,以柔克刚是一种境界,短期难以生效,“走出去”的中国人,要学习国际法、深谙市场经济规则,在中华文化和国际规则中,做到互通、互学、做到长袖善舞。这样方能达到经济利益与文化输出的双赢目的。(中国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邵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