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
新闻来源: 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时间:2018-06-29
编者按
今年6月份,是我国第17个安全生产月。安全月中,以“生命至上,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宣传咨询、应急演练、专家宣讲等活动,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了职工生产安全。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均大幅下降,但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复杂。梳理分析近年来的安全生产事故,不难发现,大部分安全生产事故都是企业未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所致。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如何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本报记者对一些安全生产先进企业进行了调查、采访和报道,希望能给企业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敬请关注。
半年共提醒疲劳驾驶1269次、注意力分散5462次——
“黑科技”赶走司机的“瞌睡虫”
本报记者 孙喜保
本报通讯员 康 慨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向科尔沁大草原,草原之下的矿坑内,工作了整夜的李师傅,在和白班同事进行工作交接时并没有显出多少疲态。
“这要是在以前,夜班8个小时真的很难坚持。”李师傅对记者说,公司使用了一套防瞌睡系统,让原本的困倦变得清醒。
李师傅工作的地点位于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所属的一家大型露天煤矿内。巨大的矿坑采煤作业场景令人震撼,大型运煤车辆盘旋行驶,各种作业设备在深达百米的矿坑内川流不息。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般情况下,露天煤矿实行“人停车不停”的工作模式:工人三班倒,车辆不停歇。能承载200多吨重量的露天矿运输车,体积庞大,一般高度都在十几米以上。车辆视线盲区多,对司机的驾驶技术要求极高,稍有不慎便会酿成事故。而夜间开车对司机而言挑战更大,一旦注意力下降、犯困打盹,后果不堪设想。实际上,在采煤行业中,因交通问题导致的事故并不少见。
为了让司机们能够打起十二分精神,安全运输,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引入了一套防瞌睡的“黑科技”。该系统利用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具备疲劳警告、打手机警告、注意力分散警告、抽烟警告、超速报警及行车轨迹查询等功能。一旦出现驾驶员疲劳驾驶、注意力分散、摄像头画面异常等情况,车内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报警,并伴有辅助靠背发出振动提示驾驶人员。与此同时,远程电脑监控也会发出报警,由内业工长及时有效采取措施提醒司机。
许多司机都对这一系统表示欢迎。一位司机告诉记者,运送煤炭本身就枯燥乏味,如果在夜间,就更容易导致疲劳,风险很高。这一系统的使用为他们的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据了解,这套系统运行已超过半年,共提醒司机疲劳驾驶1269次,注意力分散5462次,大大提高了司机的安全防护等级。
防瞌睡系统仅仅是该企业众多科技化安全设施的一部分。该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所采用的类似“黑科技”还有很多。
比如矿区GIS(地理信息)可视化系统提供了高清遥感影像、矿山全景图、矿区三维漫游图等多种展示方式,在中控室内,矿区的各个死角一目了然;应急救援系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事故响应、救灾和应急管理的自动处理功能,实现了在事故救援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减少和降低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昔日事故煤矿通过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验收
屯兰矿用“软实力”织密安全网
本报记者 刘建林
本报通讯员 吕灵芝 窦 成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曾经的一起瓦斯事故,将“安全”二字刻入屯兰矿人的灵魂。
近年来,用“软实力”织密安全网,成为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矿的安全生产发力点。持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屯兰矿构建起了一套“四位一体”安全文化体系,努力将文化力量转化为安全生产原动力,以文化软实力擎起一片安全晴空。
“只要是为了安全,怎么抓都不过分”
每日班前会教育、每月安全例会、事故安全警示教育、班组长节……在屯兰矿,几乎所有的活动,都会成为特色安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载体。安全大反思、安全文艺演出、网站、微信、QQ……线上线下的安全宣传教育渠道和内容也五花八门。“只要是为了安全,怎么抓都不过分。”这是全体屯兰人的共识。
凡是“三违”、工伤人员必须“过关”才能重新上岗,这是屯兰矿的一条“矿规”。“过关”,指的是“停工—参加‘三违’学习班—接受宣传部访谈—制作刻录警示片”。“重重过关,不得不长记性。”一位正在“三违”学习班接受教育的职工感叹地说。
把风险当成隐患,把隐患当成事故
把风险当成隐患对待,把隐患当成事故处理。在屯兰矿,安全问题的突出性、急迫性可以拔高,不能降低。
作业行为不规范,是煤矿安全生产最大的隐患。为此,该矿新建了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实训基地。把井下现场搬到地面,聘请国家级、省级技术能手,采取“一对一、手把手、工人对工人”的方式模拟现场教学,2017年至今,累计培训30次。
该矿还制订了包括行为治理纠察、纠偏等10项制度的《屯兰矿人员行为治理考核办法》,矿领导带头下井纠偏,查隐患,抓“三违”,日点评、月通报、季考核、年总结。矿井零打碎敲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矿井工伤事故率同比下降了28.6%。
重奖重罚、激发全员安全工作积极性
在屯兰矿,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工作并不是一句空话。该矿把党组织的关怀作用,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融为一体,既增加职工的安全感,又努力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安全文化的种子在矿区生根发芽。
在重奖重罚、激发全员安全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屯兰矿还制订了采、掘、开队组安全罚款减免办法:只要采、掘、开队组全月实现安全无微伤及以上事故、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品、瓦斯实现零超限等,就按规定减免安全罚款。
在这套软实力安全网的托举下,屯兰矿已经连续9年实现了安全事故零目标,并顺利通过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验收。
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可燃气体、VR(虚拟现实)排查事故隐患和应急救援——
高科技筑牢安全生产“防火墙”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王佳宁
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可燃气体、VR(虚拟现实)排查事故隐患和应急救援……近日,记者在河南多家企业走访发现,安全生产领域中,高科技的“出镜率”越来越高,它们作用于安全事故的前中后端,为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道“防火墙”。
安全不再是“嘴上功夫”
“各种让人直冒冷汗的‘危险因素’都能看到,工作时候的安全意识更强了。”6月25日,在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佳润滨河佳园项目施工现场,一线作业工人李玉泽通过安全教育区配备的VR智能安全体验设备,体验了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伤害、触电、火灾等虚拟场景。
而这种通过VR技术感受违规操作后果的做法,不仅锻炼了一线职工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也让在场的不少工人都啧啧感叹:“现在安全教育用上了高科技,效果能翻倍,大家记得牢!”
像中建二局一样,在河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安全生产技术上“动脑筋”。通过高科技的运用,改变了以前“光说不练”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模式。
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建筑公司河南项目打造的智慧工地上,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率已达95%以上,监管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查看现场施工动态,对工人违规、违章操作进行实时监督、示警,现场存储数据还可以为安全事故调查提供参考。
不久前,在河南周口沈丘县的大桥工地上,中建七局交通公司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安全爬梯投入了使用,这让不少工人乐开了花:“以前施工用的梯子稳定性差,不能拆卸,让人既折腾又不放心,现在好了,安全爬梯一个人搬起来就走,很方便!”
“危险少不如没有危险”
除了新设计、新设备,高科技助力下精准高效的监管,也为不少企业进一步拧紧了安全的阀门。
“危险少不如没有危险。”记者采访中发现,在河南的一些厂矿车间,很多工人的这种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在一处化工厂区,企业通过使用机器人规避职工伤害风险,使用红外设备查找厂内安全隐患,尽早发现隐患,立刻解决问题,确保安全生产。
而在矿区作业中,不少高精度、全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已经使工人们从“脏、苦、累、险”的作业环境中解脱出来,避免他们暴露在安全生产隐患的威胁中。
在洛阳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澳洲子公司北帕克斯铜金矿,采用自然崩落法的E48矿坑是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矿区之一。该矿采用的无人驾驶装载机由地面操作员远程控制,使工人们告别了危险的地下作业。
“我们公司注重加大投入,力求使安全生产工作达到‘零伤害’。”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洛阳钼业投入2.3亿元用于矿山采空区处理技术研发、设备引进及工程治理,实现了对地下采空区和露天台阶稳定性的全天候、实时和立体监测。
“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既解决了一些靠传统方式无法有效解决的难题,也提高了监管效率,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利泽长远的事情。”北京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季学伟表示。
科技应援力量势头正猛
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科技正在改变安全生产的事后应援力量。
“我们的要求是不出现安全事故,但一旦发生事故,有力有序有效的现场应急救援也得使上劲。”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公司副总经理张树生说。
可拖动两条60米长的水带行走、能进行环境探测、热源检测追踪的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能借助风轮产生的风力生成高倍数泡沫、迅速覆盖燃烧物体表面达到灭火目的的机器人……中信重工研发出来的一大批特种机器人为应急救援提供了可靠设备保障。
“安全事故对反应速度、救援能力、信号传输速度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用特种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传统救援方式的做法在未来有广阔空间。”张树生介绍说,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特种机器人可代替救援人员进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等危险灾害事故现场进行探测、搜救、灭火,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季学伟表示,虽然目前国内的安全防控技术仍然存在数据采集不成熟、信息化与专业化融合度不高、技术提升仍有空间等短板,但毫无疑问的是,高科技给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科技的发展,正在使安全“防火墙”越垒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