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
新闻来源: 中国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集团 浏览次数:时间:2020-03-13
3月12日,为深入贯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2020全力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形势,探讨建筑行业当前难题和未来发展,《中国建设报》携手行业智库,推出“变与不变——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建筑业”线上沙龙。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新生作为唯一一名建筑业企业代表做了题为《疫情对中国建筑业企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思考》的主题分享。
疫情对中国建筑业企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思考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新生
新冠疫情对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高度关注,先后多次指示批示,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各地按照“六稳”的要求,坚决做到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明显成绩,建筑施工企业复工复产正在安全快速有序推进。
然而,疫情影响是全方位的。灾难面前,没有哪个行业是旁观者。中国建筑企业,既是此次疫情防控先锋,又是受疫情影响承压较大的行业。结合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的防疫工作和复工复产情况,个人感受和思考分享如下。
从发展面临的形势来说,短期承压,未来可期。
建筑企业的发展,对国家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要素反映敏感度高,从近期疫情防控形势,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预期来看,我认为,疫情对建筑企业的发展,短期内会有一定影响,随着疫情好转和各项利好措施不断出台、落地,从全年或更长的时间点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就短期影响来说,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人员流动受限,返岗复工难度增加。此次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在爆发时间上有所不同,非典疫情集中爆发主要在二季度,当时在建工程项目已经复工,而且,随着防控措施落地,并未出现大面积停工停产。而此次疫情,大爆发是在春节期间,当时全国范围的疫情防控体系尚未建立。节后,随着防控措施的不断升级,各地普遍延长春节假期,加上道路交通受阻,人员出行受限,员工返岗难度增加,实际复工工期较历年推迟两周甚至更长。即便各地开始推动返岗复工后,受疫情扩散风险影响,各地政府、施工企业和劳务队伍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舆论和责任压力。如,有的城市规定,出现1人及以上疫情确诊的,视为重大安全事故。这些也造成部分政府和企业返岗复工的动力明显不足。
二是安全措施加码,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受疫情影响,建筑企业今年节后复工成本较往年明显提高。如租用车辆运送劳务工人、加大生活和办公场所安全防控投入、合理控制人员进场数量和活动频次、人员机械场地费用、进场人员安全检测费用等等,虽然目前已经有一定的帮扶政策出台,但仍然远低于建筑企业增加的成本,让本就利润空间有限的建筑企业盈利承压。
三是项目上马受限,企业发展速度受滞。此次疫情,不仅让在建项目复工受阻,各地新开项目和拟招标项目普遍推迟。据统计,截至2月11日,全国近800个PPP、EPC、施工总承包等类型的基建项目,已发布延期公告。新开项目和招标项目的大幅度减少,影响了企业新签合同额,给企业后期营销和生产都带来了不小压力。
四是人员结构复杂,疫情防控任务艰巨。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农民工占比大。以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为例,目前,我们有400余个工程项目,施工大干期间,有近10万名农民工,他们分布全国近30个省份,人员结构、居住地疫情形势、个人健康防护意识等各有不同,加上施工中可能面临的隧道、基坑等相对密闭的空间,如何在复工复产的同时,确保疫情防控不出差错,对企业、对社会,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此外,因复工受阻导致的企业资金紧张、法律风险增加、材料供应短缺、后期抢工造成的成本增加等不利影响,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都给建筑企业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般来说,机遇和挑战总是相伴相生。就长远发展来说,主要有以下利好:
一是中国经济的韧性,为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回旋余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国经济体量大、后劲足。此次疫情虽然短期内给建筑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是并未伤及到建筑业根本,随着中央和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地,疫情形势不断转好,建筑业面临的形势将出现转机。据统计,八大建筑央企2019年平均新签订单增速超20% ,订单保障比超4倍,未来在逆周期调控政策推动下,基建企业开工动力较强;在内外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完成年度各项发展目标有望。
二是稳定发展的需要,为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利好。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今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同时,今年也是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年,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征程中,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意义非凡。在2月23日召开的,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不受影响,按照“六稳”的要求,国家有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基建投资预期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增长,这从目前中央和各地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制度帮扶上,可以看出来的。1月,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将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财政部发行专项债券7148亿元;2月,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7万亿,财政部提前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2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创新做好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全面推行在线投标、开标、异地评标;随着疫情趋于稳定,各地推动重点工程复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等等。这些措施,都为后期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政策利好。
三是建造技术的进步,为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建筑企业在此次疫情中,加大了现代建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所表现出的新作为、新形象,再次刷新了国人,乃至世界对中国建筑业的认知。昼夜施工,连续作战,高效完成“两神山”医院以及其他各地版的“小汤山”医院、方舱医院建设,既彰显了建筑企业的责任担当,也擦亮了中国建筑业的名片。特别是在建造过程中,建筑企业使用的装配式建造、信息化技术、机械化作业等建造技术和方式,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建筑业“手拉肩扛”的传统印象,为推动中国建造升级和走向海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筑企业在应对风险和考验方面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此次疫情既是对建筑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的“大考”,也给建筑企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审视自己、对症下药的机会。个人认为:从发展面临的短板来说,切中时病,未来可为。
一是综合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也是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也具有三重属性(核心产品、实体产品、扩展产品)。以高速铁路为例,核心产品是他所能提供的便捷、快速的通行方式;实体产品是工程的质量、外观等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扩展产品是高铁能够给使用者带来的附加收获,如使用服务等等。在此次疫情中,“交运”的短板被暴露出来:旅客多次转车,交通枢纽建设仍显滞后。这就是建筑企业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生产者,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的生产上,更要为使用者提供更优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将项目思维提升到产品思维,把做项目深化为做市场。从企业层面来说,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工程总承包的推行力度,但是在建筑企业落实的效果并不明显,更多的还是把工程总承包,当作一种简单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没有提升到产品思维的层面,去构建企业的商业模式。从项目层面来说,要进一步强化和丰富建筑的产品属性,增强企业的产品和客户意识,不断的关注、总结客户的需求和用户体验,贯穿到产品建造的全过程。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两神山”以及方舱医院的建设,就尊重了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充分体现了项目思维和产品思维的融合,除按期交付外,还满足医院功能,将医院建成能够及时收治患者的“安全岛”。
二是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建设包括土建及装饰、给排水及消防系统、供配电系统、医用气体工程等诸多工程,如此庞大系统工程,在10天时间内完成,政府整合了全国具备相应施工能力的多家企业。比如,我们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就负责了部分机电设备安装任务。现代工程项目的建设,客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强大的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占得先机。在资源供应整合方面,疫情期间,物资供应紧张也是建筑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很多企业从项目需求的角度出发,停留在采购——供应的阶段,属于被动供应,自然谈不上竞争力,跟不上市场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筑企业要建立起企业级供应链,在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配置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打造企业的关键竞争力。比如,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为推动海外事业发展,正在建立起多个境外区域性资源供应中心,在此次国内口罩等防护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正是依靠国外供应链的作用发挥,确保了各地复工复产的快速安全推进。
三是舆情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此次疫情防控,让我们看到了舆情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建筑企业的舆情事件多为质量或安全生产事故类,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衍生性等特点,往往会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甚至造成恐慌。及时、准确、有效的舆论引导,可以消除公众疑虑,增进理解与支持,有效地压缩不实信息的传播空间,进而引导舆论走向。在舆情管理上,我们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舆论传播环境的变化,自觉接受公众、舆论和媒体监督;另一方面是要主动发声,学会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正能量实现正增长。
四是现代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国建筑企业已经显示出在信息技术、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成就,但是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机械化程度不高、材料技术进步慢、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力资源依赖重、复工复产难度大、生态资源消耗大、安全风险增加等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以问题为导向,加大BIM技术、绿色施工、高性能材料、现代化设备工装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产业升级。